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野心不小的香港國際中樂節

昨晚到香港文化中心聽了「2008香港國際中樂節」的閉幕音樂會。這個音樂節辦得很有野心,請了內地、台灣、加拿大、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15隊中樂隊,加上本地31隊,規模說得上龐大。

水平最高的,是最後一場。上半場四曲由中央民族樂團負責;下半場三曲,香港中樂團演出一首,其餘兩首是兩團合作演出。

中央民族樂團在中樂界極具江湖地位,出過很多大師級的演奏家。相比之下,香港中樂團年輕得多,但經過三十餘年的經營,已發展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中樂團,不論在國際還是內地,都享有公認的一流樂團地位。

以前,論中樂合奏的演奏水平,以內地幾個著名樂團為圭臬,首推的是中國廣播民工團民樂隊。但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內地樂團經歷了市場洗禮,內部體制幾經變遷,社會對中樂的審美愛好也大變,整個中樂世界於是發生了很大而好壞參半的變化。

反觀海外包括香港,中樂因為內地人才的外流而得到頗大推動,個人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很多源自內地的專業技術和訓練方法在港台和海外普及化,很多地方採用了內地發展起來的各種樂器演奏水平評級法,使演奏訓練日趨正規化。在這基礎上,中樂隊數量大增,水平也大大提高。這次中樂節的舉行,可以說是海內外中樂近二三十年發展的一個小小的檢閱。

側聞,這次中樂節的舉辦不容易,單是那麼多個港外樂團的交通食住安排工作就夠繁重。中樂節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援,從場刊所見,這似乎只限於康文署贊助了場地及售票服務。

由於不了解中樂節其他演出、交流的情況,不敢妄就成敗下結論。但若就舉辦這樣一個中樂節而言,香港具有優勝的地方。香港多年來在中樂方面培養了不少人才,他們隨著移民到了海外,也把中樂的種子傳播開去。海外發展中樂的一套,不少參照了香港的方法。香港又一貫熱衷於向內地討經,不少人往內地學藝,也經常邀請內地演奏家來香港交流、合作演出。香港也成為內地很多中樂演奏家尋求生活出路之地,香港中樂團的成員就大部分來自內地。這使香港成為世界中樂界網絡一個重鎮(且不要說是中心)。

要論中樂根基之深厚,香港自然無法與內地相比。無論是演奏和教學的質與量,演奏水平與理論研究水平之深與廣,香港都仍然底氣不足。但以中樂的社會地位和演出市場的興旺計,香港可以傲視各地。

香港利用這樣的優勢,的確可以在推動中樂發展方面多做一些貢獻。中樂已不限於中國和華人領域,已走進了世界樂壇。國際中樂節可以為此增添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