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推薦《街坊老店》


在三聯打書釘翻過吳文正的《街坊老店》攝影集,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上星期在大會堂圖書館的新書架上再看到,立即借來細看。


書內的百餘幅黑白照片,是香港一個側面的珍貴寫照,是過去幾十年,以至上百年,從內地不同地方到香港謀生的華人掙扎求存的印記。有句成語叫「胼手胝足」,形容手掌腳底在辛勤勞動下厚繭遍布,極言生活之艱難。照片集沒有手腳的特寫,但處處可以讓你想到這句話。


能夠開店,自然是老闆了。不過,書中老店極其量不過是「中小企業」,很多根本與「企業」二字靠不上邊,是街邊的檔口小攤,連伙計都請不起。一些是老闆伙計一腳踢,一些是夫妻檔、兄弟幫、家族鋪。總之都是為了搵食,拼力求存。


這樣的求存並不易,你仔細看,可以從每家店鋪裝飾、陳設到貨品中,品味出其中艱辛,處處都滲透出濃郁的歷史滄桑感,帶著悲涼。


可是,你也可以從每張照片中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這,可以說是這本攝影集最出色、成功的地方。


作者吳文正專注於香港舊事物的攝影多年。看得出,他的鏡頭指向處不是為了獵奇,而是出於對不斷被淘汰的街頭巷尾舊事物的敏感、珍惜、留戀。他真心的投入到攝影過程中去,與每家店鋪攤檔的「事頭」都混熟了,讓這些為自己的小事業投下了無盡心機的香港小市民,無所戒懾的向著鏡頭露出寬懷的笑容。


從這些笑容中,你才真正知道香港的奇跡是怎麼建立起來的,什麼是草根香港人的精神:肯捱、自強、知足、無怨……。


這樣的攤檔、店鋪,每一個香港人都一定知道不少,但大部分不會引起的多少人注意,因為太熟悉又太平凡了,以至逐漸消失,也在不經不覺中。


在一個推崇競爭法則的自由經濟體系中,它們的受淘汰,似乎是必然的。我面對著那些都已顯得破落老殘的店鋪,以至老闆、伙計,實在想像不出如果沒有外來新鮮因素注入,它們怎可以繼續存在下去。一年兩年或許沒有問題,十年八年呢?


現在時興說保育,但那不過是對沒有生命的老建築而言。建築物保存下來了,人事亦必全非。利東街若能保存下來,那喜帖行業真能永存嗎?


《街坊老店》值得你細細翻閱,那怕你從沒有踏進過那樣的老店。


附記:剛上香港公共圖書館網頁查看,知道有本書存書紀錄44項,索書號是498.09391 2601。若有興趣,不妨借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