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香港人對藝術的冷漠

我很不同意「香港是文化沙漠」之說,但是你有時又不得不為香港人對文化藝術之冷漠慨嘆。

昨天,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偶然到了灣仔華潤大廈的香港展覽中心,看到了內地美術家關玉良的《關玉良奧運作品巡迴展》。偌大的會場,畫作、雕塑上百件,包括多幅約高十英尺、長二三十英尺的大幅作品。可是,觀眾就只有我們孤零零兩人。被吸引踏了進去,還以為是誤闖了,心裡狐疑,是不是還在布展?如果不是有工作人員見到有人進場而熱情招呼,真會退了回去。

真難堪。──不是為美術家關玉良,而是為香港人。

關玉良不是泛泛之輩,目前是深圳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創作遍及重彩、水墨、油畫、雕塑、陶藝等,在國際間舉行過個展三十幾次,是北京奧組委唯一授權在全國十個城市進行巡迴展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介乎抽象與半抽象之間,有些不易讓人看得懂,不少顯得冷峻、粗獷、原始;但當你有多點了解之後,一定會為作品展示的強大、旺盛生命力──無論是陶塑的國娃、水墨的肥娃娃和牛、巨大彩墨的藏人或印第安人,還是帶著裝飾味道的鴿子大畫──而感動。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唯一的北京奧運、殘疾奧運巡迴藝術展,相信就是為了這生命力的潑辣辣、撒野般、陽光式的展現。

關玉良的國娃

奧運自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就不只是運動會,而且是藝術活動,是戲劇演出、詩歌吟頌的盛會。北京奧運舉行這次藝術巡展,是對這個傳統的傳承。(但為什麼只有唯一的一項?)巡展到了香港,得到的卻是這般的冷漠對待。這充分顯示了香港人對真正藝術、對奧運精神和傳統的無知,應該說也充分顯示了香港傳媒在這方面的無知與傲慢。

你或者會說,香港人是識貨的,大英博物館藏品展、國寶展覽的場面萬人空巷呢!

的確,那些場面是熱鬧的,而這正好反映了香港人和香港傳媒那種只知道追求名牌的心態,淺薄、疏狂而自以為是且沾沾自喜。

偌大的香港,相信一定有不少人是真正喜歡、懂得藝術的,若能走進關玉良作品展的會場,會大吃一驚,繼而一喜。但他們都沒有得到展出的信息,因為傳媒沒有負起傳播的責任。

香港的傳媒很「清高」,只要覺得你有點兒「宣傳」的味道──哪怕是奧運精神,就不給你服務,也就是不給讀者服務,但他們會武斷的說,讀者不愛看這樣的消息。

於是你會發現,文化藝術的消息都已在香港報紙的新聞版面消失了,電子傳媒的新聞報道更不會理睬──除非是大英博物館藏品展、國寶展覽那樣的十年一遇的活動。有報道的話,多半是有心人在哪個「豆腐塊」專欄中提到,而那時,展覽已成明日黃花了。

關玉良展出中遇到的場面,我一點不陌生。我的工作地點在中環,鄰近大會堂,如果從大會堂的節目單上看到那兒有什麼展出,我多半會在中午時走去看看。水靜鵝飛、門可羅雀的場面是慣見的。有時也會熱鬧一些,例如今天(27/4)大會堂底座有一個中國書畫拍賣會舉行,前幾天一連進行了幾天拍賣前的展出,我去了兩次,都見到不少人參觀。──是為了欣賞、觀摩名家手筆,還是為了尋覓投資目標?

唉!香港人的藝術趣味就是這般功利!──還有勢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