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想HIGH?跑步啦!

《紐約時報》昨日(29/3)有這樣一篇文章:Yes, Running Can Keep You High

這個標題很難傳神的譯出來,難在那個簡單的high 字。

香港人都會知道high 的意思,口頭上都發揮廣東話愛直接採用外來語的特點,直說high

High,一般理解為情緒高漲、昂揚的狀態,但這同真正的意思有點差別,據《牛津字典》,它其實是指受藥物、酒精等東西影響下的狀態,即醉酒,或吃了大麻之類藥物的迷離、恍惚狀態。

我從未試過在藥物或酒精影響下high了,所見當然不少。曾經聽一位平常不大愛說話的朋友說過這樣的經歷:到英國去作公務旅行,與並不熟悉的同行進餐時喝了一點酒,竟然不能自制地說話滔滔,變成席中最愛發言的一人。當時她是清醒的,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嘴巴。這大概就是典型的high了:不是大醉至不知道自己作了什麼,而只是一個微醺而情緒高漲但清醒的狀態。

但跑步怎麼會讓你high起來?

我曾經有段時間天天跑步,利用每天要從堅道到灣仔上班的時間,從堅道跑過「兵頭花園(動植物公園)」,再跑上寶雲道,直到灣仔的肇輝台下山。我很享受那段時光和每天的這段時間──大約半小時多一點。那段時間工作挺忙,但跑步堅持不懈,因為總覺得跑步是對工作壓力的抗衡,是對精神很好的支撐。

跑到寶雲道中段,即灣仔合和中心之上的路段時,在體力上是最吃力的,但在精神上卻是最愉快的。那段路的風光最好,景色到這裡豁然開朗,可以遠眺九龍對岸的山和水(現在,只能透過灣仔高樓大廈間的狹縫偶爾一窺了)。這給你注入了「大地在我腳下」的豪情,你在芸芸眾生的頂上大步跨過,不信有越不過壕溝。

每天,這種high的心情,久久不去。

我因此認為,跑步不只是體育鍜練,而且是心理鍜練。

早些時候,和一位第一次孤身遠道到加州讀書的年輕人通訊。年輕人在生活上、學業上、人際關係上都要適應新的環境,有苦惱。我給他一個忠告:抽時間做運動,最好跑步,越是忙越要做運動,那怕是做做掌上壓,因為這不但對身體有好處,對精神心理也有好處,可能好處更多。

讀了《紐約時報》上的文章才知道,我的理解是絕對正確的。

原來很多人都感覺,跑步之後會high起來,但這在科學上很難證明。

High的感覺不但跑步後有,高強度、持續運動之後都會有。可以這樣假設:運動會使大腦分泌出某種化學物質,可能是內啡肽(也叫腦內啡,endorphin),一種人體自然生成的麻醉劑,類似鴉片,結構與嗎啡相似,可通過腦垂體控制性激素的釋放。

問題是,很難在運動前後量度大腦的內啡肰含量,以作出判斷。血液中的內啡肽是可量度的,不過血液中的內啡肽不會輸送到大腦去。

於是,三十多年來,跑步會刺激大腦釋放內啡肽只是個假設。

現在,借助神經科學研究的進步,問題終於解決了。德國科學家在《大腦皮層》學報上報道,他們由對大腦的痛楚研究中得到啟發,在運動員跑步前後(跑步兩小時!)用電腦掃描(PET scannin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電子掃描術)大腦的情況進行對比,結果證實大腦釋出內啡肽,而且大量集中在控制人的情緒的區域。接受測試的運動員不知進行的是什麼測試,並要每次接受心理測驗。測驗證明,跑步後歡快感越高的,大腦分泌的內啡肽越多。

心情不好嗎?做做運動吧,不必都跑兩個小時,任何運動都有好處,當然消耗體力多一點、出汗多一點更好。醫生治療情緒病,不妨開一個運動的藥方,這總比吃藥好,而且好處不止於讓大腦釋放多一些內啡肽。

我不跑步多年了,現在打太極、太極劍。讀了《紐時時報》的文章後,我考慮是不是要恢復跑步了。

(要看《紐約時報》的原文,請鍵入http://www.nytimes.com/2008/03/27/health/nutrition/27best.html?em&ex=1206936000&en=6fd6a1bceec104d7&ei=5087%0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