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粵語詞彙的特點

(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九日於香港公職人員演講會)

如果有個北方來的朋友問,「廣東有條珠江,是否還有條牛河」,你一定會覺得奇怪,哪裡有什麼「牛河」?但北方朋友的確經常見到莫名其妙的「牛河」字眼,而且是乾炒的。說到這裡,你一定知道,這是個笑話,它說明北方人多難明白廣東話──不但聽不明白,寫出來看一樣不明白。

為什麼這麼難懂? 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廣東話日常用語中,與北方話不同的詞匯可多達一半以上,弄得北方人走進香港或者廣州的食肆,連菜牌都看不明白,什麼牛河、及第粥、豬潤粥、炸兩、車仔麵、檸檳、西冷、多士,完全不知道是什麼。其次是語音,廣東話與普通話語音的差異更加高達七成。

有語言學家說,中國方言之間的差異,比歐洲各國之間語言之差還大,只是由於中國有統一的文字,各種方言才可以都叫做中國話。事實上,廣東話若寫成文字,北方人有可能以為是日文。難怪北方人叫廣東話做「鳥語」──不是人說的話。

廣東話的詞匯的確很有自己的特點,與其他方言、尤其是與北方方言不同。歸納起來,廣東話的詞有以下七個特點:
──單字詞多
──古漢語字詞多
──外來語字詞多
──特殊字詞多
──疊字詞多
──雙字詞常與普通話顛倒
──民間俚語/歇後語多

單字詞
單字詞各種方言都有,但廣東特別多。以頭部各部分名稱為例,廣東人說眼、耳、口、鼻、牙、舌、眉,而普通話說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牙齒、舌頭、眉毛。身上穿的,我們叫衫、褲、鞋、襪,北方叫上衣、褲子、鞋子、襪子。

古漢語
廣東話的單字詞多同古漢語字詞多有關。廣東話很多用語很古雅,例如這樣兩句話:「:甲:我鍾意行路,舊時,姑勿論返學放學都行。乙: 咦,咁豈不是好慳銀紙?」二十幾個字中,大部分都是古人的用話,例如鍾意、行路、舊時、姑勿論、咦(即:噫)、豈不是、慳、銀紙。這些用語,現代北方人都不用在口語中,或者很少用。這樣的字詞很多,如事頭、差人、牙煙、家生、水腳、髮陰、風爐、打甂爐等等。這還是能夠寫出來、可以辨認的字詞;只知其音,而一般不知其字的字詞就更多。

很多我們以為只有音沒有字、要自創文字來書寫的字,經專字的追查,其實是很久以前有音有字的,例如:
「d頭髮dum晒落嚟」的「髡」字,
「走走趯趯」的「趯」字,
「用說話dut人」的「咄」字,
「瞓得num」的「稔」字,
lieng仔的「身+小」字,
「肥tun tun」的「腯」字,
「猜ching tsum」的「澄鋹」等。

這些字都是古字,可以在古書中找到,但現在都沒有人用,或者音義都變了,只保存在廣東話的口語中。現在「香港造字集」中很多字,其實是不必造的,有本字。例如「嘅」字,《詩經》裡其實早就有了,不過寫作「忌」,「叔善射忌,水良御忌」(國風.鄭風.大叔於田)中的「忌」是也。

外來語
由於廣州過去是中國最大的通商口岸,各國的外來客商雲集,自然也就引入而且融化了很多外來詞語。香港把外語、主要是英文港化,又比廣州勝一籌。久而久之,有些外來語變得好像是廣東話的一部分,甚至是唯一的表達方式了,例如踢足球,如果不說「嘜住佢」不知怎麼說。

有些話如果不是有人追查出源頭,真不知是外來的。例如:巴閉(唐宋時起源於廣州,以外商頻呼Bapre, bapre(我的天)之故。

特殊詞匯
廣東話有很多詞匯是各個地方只有廣東這樣說,外地人在字義上難以猜想其意思。例如叻、削(d粉開得好「削」)、傑(呢鑊「傑」)、羅(羅味)、餸、撈,又好似八卦、吹水、扮嘢、沙塵、唔該、發矛、狼胎、為食、陰功、醒水。這些詞匯有些也可以追本溯源到很古老的源頭去,但其他地方都不這麼說了,認成是廣東話的特殊詞匯,例如long lai 其實是狼戾,古語有說「狼戾不仁」。

對同一個意思,廣東人常有自己的表達方式,例如「死」,廣東人有很多外地人完全不知所云的說法:香咗、tou咗、釘蓋、伸直、瞓直、拉柴、賣鹹鴨蛋、瓜老襯、瓜得、lum咗、攤直、褸蓆、收檔、仆街等等。

疊字詞多
各地方言都有很多疊字詞,不少是相通的,如軟綿綿、硬幫幫。但廣東話有大量本地化的疊字詞,如搞搞震、濕濕碎、黐黐地、立立亂、騰騰震、急急腳、岌岌貢、印印腳、擒擒青、疏寥寥、凍冰冰、黃金金、紅博博、青必必、甜爺爺、酸微微等等。

雙字詞常與普通話顛倒
這一類的詞不少,例如(括號內是規範漢語詞):雞公(公雞)、質素(素質)、宵夜(夜宵)、心熄(死心)、心甘(甘心)、人客(客人)、蹺蹊(蹊蹺)、私隐(隐私)、妒忌(忌妒)、演講(講演)、市集(集市)、訊問(問訊)、問答(答問)、符合(合符)等。

民間俚語多
中國各種方言都有不少民間俚語和歇後語,廣東的民間俚語和歇後語似乎特別多,而且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例如:講開又講,有冇搞錯,開講有話,好話唔好聽,阿崩叫狗,冇呢支歌仔唱,可惱也,妹仔大過主人婆,慳番啖氣溫肚,話事偈,水浸眼眉,定過抬油,睇餸食飯,一本通書睇到老,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之類。以上都很有廣州文化特色,可以品出南番順語言的味道。至於:蒙查查,燉東菇,入直路,自動波,自已執生,馬交朋友,難過中馬票,好過中六合彩,食皇家飯,就是香港的特產了。

歇後語多
廣東的歇後語很有地方特色,很多帶有明顯的珠江三角洲風情,而至今掛在大家嘴邊,例如:
山草藥——噏得就噏
田雞過河——各有各蹬
賣魚佬沖涼——冇曬腥氣
黃鱔上沙灘——唔死一身潺
老公潑扇——妻(凄)涼
老婆擔遮——陰公(功)  
屎坑關刀——文(聞)又唔得,武(舞)又唔得
鹽倉土地──又咸又濕
紙扎下巴——口輕輕
神臺貓屎——神憎鬼厭
神臺桔——陰乾
冇耳茶煲——得把嘴
牛皮燈籠——點極唔明
電燈膽——唔通氣
火燒旗桿——長嘆(炭)
飛機火燭──消魂(燒雲)
十月芥菜──起心
黃皮樹了哥──唔熟唔食
死人燈籠──報大數
以下的,你可能較少聽到:
冇柄士巴拉——得棚牙               
飛機打交──高鬥
火燒豬頭——熟口熟面
天堂尿壼──全神貫注
冇毛雞打交──啖啖到肉

以上所說的,只是廣東話詞匯上的特點。令廣東話與其他方言不同的,還有語音、語法等方面與眾不同的地方。這些都使北方人比較難學廣東話,而我們學講北方話反為較易。從這個角度來說,廣東人有自己的語言優勢。

3 則留言:

  1. 一點
    「走走趯趯」的「趯」字,應為「糴」。
    「糴米」一詞也曾經在香港流行(?)。
    而「糴糶」指『米稻的買賣』。

    另,『可惱也』似乎應是『可怒也』?

    回覆刪除
  2. 「走走趯趯」的「趯」字,音確不對。「趯」讀「剔」,意思是跳躍。「走走趯趯」詞義上同粵語「走走dek(1) dek(1)」的意思相近。

    「糴」,音dek(6),與dek(1)聲同而調不同,意思是「買入榖物」,如「糴米」。在還有米鋪的年代,買米叫「糴米」。現在買米都到超級市場買,「糴米」快變成「死語」了。「走走dek(1) dek(1)」正確該怎麼寫,還要查找一下。

    「可惱也」與「可怒也」,都有人寫。它應該不屬粵語,而是官話,即北方話,可能原是舞台上的道白、唱詞之類。早期的粵劇移植自南下的戲曲,如漢劇之類,唱的是官話。劇中有權、有勢或有力之人發火時,會唱這一句。「可惱也」或「可怒也」於是流入民間,音仍用官話。

    雪樺

    回覆刪除
  3. 「走走趯趯」的讀音是「走走dek(3) dek(3)」才對。「走走dek(1) dek(1)」標錯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