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信筆留情12:「打小人」中心

XX: 你在網上看到香港近日「打小人」的報道,對號稱時髦的香港人竟然這麼熱衷於這種迷信玩意大不以為然。哎喲,你怎麼對這玩意較真起來了。我倒是不那麼反對這玩意,也對這玩意近年來越來越有市場不覺得奇怪,甚至有些兒樂見其成呢,最好能把香港發展為華人社會的「打小人」中心。 驚蟄那天早上上班,所坐的巴士經過灣仔鵝頸橋的時候,在橋底下的紅綠燈前停了下來,我偶爾抬頭,被橋底「打小人」的「壯觀」場面唬住了。那時候還不到八點,天上密雲有霧,天色迷濛,橋底下比平日更幽暗。可是這一片晦暝中人影幢幢,橘黃的蠋光在人影晃動間閃閃爍爍。看不清有多少人,該過百吧?開檔「打小人」的神婆起碼有二三十個。 在亞洲國際都會的市中心,這的確是個奇觀。我過去常在這裡走過,每逢驚蟄前後的日子,對神婆擋路頗有怨言。可是這天在巴士上層往下疏離的觀望,竟然有很不相同的感受。 驚蟄是夏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標誌著地球走到黃道345度。農諺云,「驚蟄至,雷聲起」,一年的農活從此難得清閑了。大概是由於雷驚虫醒使人聯想到小人也會趁時蠢動,於是就有了「打小人」的俗例。不過這只流行於粵港一帶,相信是百越的民間巫術儀祀留痕,同很有神秘色彩的蠱術有關連。從參與者採用人形紙片,還有受撻打者生辰八字等資料這些做法看來,巫術的跡象是很明顯的。 我認為不妨讓「打小人」打開去,倒不是相信迷信或鼓吹迷信,而是認為在香港這樣緊張繁囂的地方,「打小人」不妨予以積極利用,以為無數鬱結難排的男女老少多提供一個簡單而安全的情緒發洩途徑。 在現代社會,如何安排適當的情緒發洩已日益成為要認真考慮的公眾問題,香港接二連三發生因為精神壓力而爆發的慘案,很多就是因為情緒找不到出路而起的。即使內地,也發覺問題不可輕視。廣西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甚至杭州一家小學,都因此設立了情緒發洩室,讓有需要的同學通過暴力來發洩情緒,減輕精神壓力。但令人擔心的是,這樣做可能適得其反,讓情緒有問題的人更傾向以暴力排解問題。 「打小人」可沒有這弊端,「打小人」只用鞋去打,硬底軟鞋更好,取其打得嚮亮、痛快;相對於打沙包「斯文」得多,既不傷人,也不傷己。 更何況,「打小人」有深遠的民俗根源,文化內涵很豐富。找專家來寫幾篇論文、拍幾套錄像,不難予以深化和提升。它帶來的經濟效益更不待言,可解決一些低學歷市民的就業問題,這些人的就業正是政府最頭痛的。林村的許願樹折臂後,周遭的福氣財氣大減。何不向「打小人」動動腦筋?問題是,「打小人」要在陰暗之地進行,許願樹一帶就太開陽了。好在香港多天橋,可以開發利用的荒廢資源多的是呢。 不要以為「打小人」只在驚蟄進行,其實農曆的初六、十六、廿六和除日等陰日都宜「打小人」。至於驚蟄,不妨擴而大之成為驚蟄節或「打小人」節,成為有香港特色的民俗節日。 有點兒狂想乎?但我真希望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大員認真想一想。至於老兄,就不必為鵝頸橋的神婆們神傷了,讓她們為市民的心理健康做點好事不好嗎?。 雪樺 2006/03/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